昨天有两条大新闻,字数都不多:一是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贸易代表,二是第六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结束。
磋商结束后,一张罕见的合影在朋友圈流传——
有网友评论:中美贸易摩擦,谈了快一年了,这样的大合影真不多见!
外交无小事,于细节处见真章。磋商后,罕见的流传出双方代表团的现场大合影,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重大积极信号。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还脸红脖子粗怒目相对的中美两国,现在能一团和气。去年争吵最激烈的时候,特朗普政府甚至提出,若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贸易问题,将从今年3月1日起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从10%提高到25%。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眼看期限将至,两件大新闻相继而至,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这无疑是开年中美两国献给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利好消息了。
对此,长安君有3个判断:
判断一:中美贸易谈判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2月14至15日,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里,刘鹤副总理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大雪纷飞的京城,举行了第六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在习近平会见两位美方代表时,他们表示,在重要和困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一举一动都攸关国际经济形势。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此次磋商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突破,两国元首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量。在此前的阿根廷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达成重要共识,要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在昨天的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
希望双方团队按照我同特朗普总统确定的原则和方向,加强沟通、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和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习近平也表示,非常珍视同特朗普总统的良好工作关系,愿同他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系。
而特朗普从上任以来,就一直不断表示自己与习主席的友好关系。此次美方代表也表示,特朗普总统十分敬重习近平主席,期待着同习近平主席保持密切沟通。
正是两国元首的共同推动,才使得从去年12月以来,双方代表团密集频繁的磋商,在关键核心问题上不断取得突破与进展,为最终解决中美经贸争端铺平道路。
判断二:中美双方应该很快会有重磅内容公布。
新华社的通报明确指出,双方就主要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并就双边经贸问题谅解备忘录进行了具体磋商。
双方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阿根廷会晤共识,对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贸易平衡、实施机制等共同关注的议题以及中方关切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于上述议题的具体细则,很可能成为下次会谈的重点内容。
习主席指出,双方团队的磋商又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
自上一次谈判结束以后,中美双方释放的信号越来越积极。
从现实情况看来,中国已经积极为解决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加大对美国玉米、猪肉、大豆等农产品进口,此外中方将有力度地扩大自美农产品、能源产品、工业制成品、服务产品进口。
正如美方代表所说,虽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我们抱有希望。此次原则性共识的达成,给了双方解决争端更大的希望。
而如何能真正解决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用特朗普的话说,就是“一份真正的协议”。
我们相信,离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判断三: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这不是长安君的判断,而是习近平主席的原话。
美国国内有一种声音,认为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可以脱钩,这是美国不惜挑起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但中美两国的经济可以脱钩吗?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在过去的2018年,虽然两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巨大分歧和摩擦,但两国贸易总额依然达到6300亿美元,这个数字和2017年几乎持平。
2017年中美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2%,据美方统计,两国贸易额占到美国外贸总额的16.43%,其中从中国的进口占到21.84%,超过了1/5。每天平均1.4万人往来中美之间,每17分钟起降一个航班。
这就是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
隔离,无异于一次大型截肢手术。
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谋求民族的复兴,并没有和其他国家争霸之心,也并不把“号令天下”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反,中国在发展复兴中为全世界提供共同向前的机遇,欢迎所有人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
合作不仅有利于两个国家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经济稳定。遏制中国,就等同于遏制各国发展的共同机遇。
这一点,谁都心知肚明。
世界各国的目光都注视着中美贸易磋商,不仅盼望合作盼望双赢,也期望能从中美的双赢中实现自身的共赢。
太平洋足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那么在同一片海洋里,中国该怎么做?也是三句话:
第一,最大程度地向美国学习,学习其一切先进的东西。
第二,最大程度地用全世界都能听得懂、听得进、理解得了的方式,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第三,最大程度地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下周,双方还将在华盛顿见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标题:中美贸易摩擦曙光渐明,下一步中国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