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之大者” 赋能文化传播

章学锋 本文以聚焦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文化两创报道为思路,紧密结合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创新文化传播的生动实践,梳理了其中的一些优秀案例和经验做法,提出全媒体时代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章学锋

  本文以聚焦“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文化“两创”报道为思路,紧密结合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创新文化传播的生动实践,梳理了其中的一些优秀案例和经验做法,提出全媒体时代文化传播要从思想认知、价值判断、技术创新、传播渠道等关键点上,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地阐释党的最新理论,由 “独唱”自觉优化为 “合唱”,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党媒力量。

  近年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坚持聚焦“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结合”靶向发力,用心用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奋力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努力传承以“关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读者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全媒体时代受众不断增长的思想精神需求。

  “国之大者”和“两个结合”高度一致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秦岭考察时,特别强调“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什么是新时代的“国之大者”?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考察时, 以“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给出了答案。简短的话语重如千钧,“人民”就是一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 “国之大者”。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出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

  聚焦“国之大者”与坚持“两个结合”高度一致,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其深刻,富有鲜活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闻、网信、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思政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全面、立体、深刻领会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牢牢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谱写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绚丽华章。

  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新闻实践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人们不再简单满足于传统所提供的文化信息,迫切需要版面优质文化内容以融媒方式走上移动端,迫切需要党媒提供更多破圈的跨文化服务。这就倒逼党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深做细文化传播工作,在编采实践中学思践悟“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结合”。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大凡有所成就的编辑记者,都怀着对普通人的关心和热情,主动融入现实生活的深处,自觉走在时代的前沿。主动聚焦“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结合”,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明确的目标,进行靶向发力精准报道,当好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亲历者、传播者、推动者、建构者,做好高质量的文化书写和全媒体传播,为奋进的时代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新时代赋予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无上荣光。

  这是坚守责任担当的需要。知之越深,行之越笃。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学习,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政治站位,新闻舆论工作者才能具备对标“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点,将聚焦“国之大者” 、坚持“两个结合”化成一篇篇生动的融合报道,感染读者并在其心灵播下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种子。

  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需要。今日开放的中国,每座城市都努力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处在不同城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通过各地具体的发展实践,深挖地方独特的文化渊源,摆脱现有岗位、所在部门和城市等带来的认知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格局,以更融合的策划活动和更生动的报道,书写时代最强音,在融入全局中体现全局,实现地域文化的更好传播,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出新贡献。

  这是提升新闻业务技能的需要。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接受方式。在新技术、新表达方式带来的“本领恐慌”中,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主动拥抱融媒时代新的发展需要,通过一刻不停地学习来增强技能和本领,加速将优质的文化内容转化成新媒体平台产品,让正能量的内容以新的呈现方式成为大流量的爆款,达到用主流舆论影响更大范围受众的效果。

  赋能文化传播行稳致远的西安实践

  1953年7月1日,《西安日报》创刊。70年来,报社始终坚持党性立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忠实记录西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历程,致力于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和特色地域文化的报道与传播。新时代以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已形成拥有《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和西安新闻网、西安发布四大平台,18大类56个新媒体账号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覆盖受众超2100万。

  从报纸版面到网站PC端,从APP到第三方新媒体移动端,变的是传播介质和呈现手段,不变的是紧跟时代步伐赋能文化传播的传统。在“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的今天,党媒做好文化传播的创新,“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近年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动聚焦“国之大者”、自觉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推进文化“两创”报道,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推进融媒时代文化传播的行稳致远。

  把“举旗帜”作为第一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在引领导向上体现价值。对记者来说,写好每篇新闻报道是讲政治;而对编辑来说,编校好每篇来稿、组织好每块版面也是讲政治。在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中,我们都结合当年的大事来设置征文主题,引导青年作者通过思想认识的提升,增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深度。决战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大事,全面小康的喜悦如春风荡漾九州, “幸福就像花儿一样”遂成主题;庆祝建党百年是2021年的大事,致敬红船建党精神,征文主题为“正青春”;召开党的二十大是2022年的大事,感恩新时代伟大成就,征文主题为“再唱山歌给党听”。很多投稿者说,征文主题鲜明紧扣时代,不仅让人人都有话可说,更能说出真情实感。事实上,每届青年散文大赛都能收到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投稿。

  把“聚民心”作为第一抓手,紧密围绕中心,在服务大局中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坚持人民立场,让笔端和镜头紧连民心, “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3]。在城市因疫情而暂时停摆的日子里,我们在做好常规抗疫动态报道的同时,高度关切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除在《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副刊发表抗疫文学作品外,还联合西安市委宣传部在西安新闻网推出 “西安战疫 文艺有力量”主题文艺作品融媒公益大联播活动,对征集到的视频、音频、书法、美术、文字等文艺作品,进行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传播。其中,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将其《主角》的88集音频版,丝路之声广播剧创作基地将200多集获奖精品剧授权我们发布,一度引发 “万人追剧”的现象,增强了市民必胜的信心,发挥了文艺的精神力量。一些“00后”网民还留言,“原来文艺作品这么燃,这么有力量!”

  把“育新人”作为第一追求,团结青年作者,在鼓舞士气上传递力量。在每届青年散文大赛中,我们都要带领青年作者三次实地采风: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在陕南田间地头感受乡村振兴的喜悦;在宝塔山下延河水畔,接受延安精神红色洗礼;在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零距离领悟斗争精神;深入甘肃、新疆古丝路的世界遗产,倾听历史的回声……通过采风,引导青年作者捕捉生动具体细节,从生活的富矿发掘有“原浆”品质的作品。对大赛发现的新人,除在当年奖励和报道外,还给予长期跟踪扶持。青年作者胡宝林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奖,四年后他的一篇散文相继获冰心散文奖和孙犁散文奖,我们第一时间邀约全国评论家关注并深度报道[4];青年作者王洁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奖后,出版了两部散文集、三部长篇小说,两部改编的电影公映,我们刊发跟踪报道40多次,用天空和大地般的爱,让文化之光照亮新人的前路。几年间,七届青年散文大赛表彰了百余位文学新人,其中有20多人次获柳青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等奖项,有10多人出版了个人作品集,40多人加入到中国作协。

  把“兴文化”作为第一要务,致力成风化人,在凝心聚力中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世界文化重要组成。2020年是北宋思想家张载诞辰一千周年。他的“横渠四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胞物与”等观点,是中外汉文化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作为张载出生地的主流媒体,我们推出融媒专题“风从千年来 关学正青春——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年”,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海报等全媒手段全景呈现,吸引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汉学家的参与,举办线下高端论坛和书画邀请展,向全球网民传播张载及 “关学”的内容要义和时代精神。这一创新传播的尝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把“展形象”作为第一准则,做到强基固本,在沟通世界中展现风采。进入新时代,全球需要持续了解中国,我国也迫切希望被世界理解。通过本土故事吸引全球目光,借用“外嘴”“外眼”讲好本土故事,以此建立更精准有效的对外传播格局,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在2020年成功举办“体验秦文化——兵马俑修复工作直播活动”后,我们先后开展了“中日韩三国樱花秀”、“秦汉文物展在东京开幕”、“天下美食在西安”等20多项大型本土文化国际传播活动,实现了2亿+人次的海外阅读量,累计被海外媒体和海外社交号转发420多次。笔者采写的《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讲述回到尼泊尔休假的西安医学院教授拉吉姆,在家乡艰难筹措并向中国捐赠10余箱急需医疗物资的感人故事。报道在《西安晚报》刊发后,被译成尼泊尔文、英文、印地文、马来文等语种,在南亚多家主流媒体广泛传播。我们率先推出的哈萨克斯坦小伙马文轩参与西安抗疫的暖心故事,引发百余家媒体的转载和跟进。在我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的讲话中,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强调:“在陕西支援抗击疫情的哈萨克斯坦小伙马文轩的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5]

  结语

  回顾近年来聚焦“国之大者”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文化“两创”报道的实践,我们走得坚实有力、有神采又显底气,为做好今后全媒体报道提供了诸多启发:一是在思想认知上,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增进认知水平,不断用党的理论武器来持续提升整体的传播水准;二是在价值判断上,要把以往单一部门和版面的“独唱”优化成全平台的“合唱”,让全员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全程全息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能量作品感动、感召读者粉丝坚定共同理想;三是在技术创新中,要最大限度地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海报、H5、AR、VR、游戏等全媒体语境的表达手段,以满足读者用户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四是在传播渠道上,引导全员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把握时度效,对重点文化报道进行全网全效传播,等等。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使命在肩、大有可为。让我们深入领会贯彻落实好国家深化媒体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国之大者” 、坚持“两个结合” 、 推进文化“两创”报道,坚定自信自强,赋能文化传播,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早日实现,持续提供更磅礴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艳艳. 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光明网,2023年3月2日,
https://economy.gmw.cn/2023-03/02/content_36403184.htm(访问日期:2023年3月29日).

  [2]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0日,第6版.

  [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4]史娜.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再获孙犁散文奖 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西安新闻网,2021年12月1日,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1-12/01/content_6416455.htm(访问日期:2023年3月19日).

  [5]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一起向未来——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第2版.

  (转自2023年第12期《视界观》杂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