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玉用三组数据启示“蒙酒”及“蒙酒人”

3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酒业协会召开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暨“发挥内蒙古区域优势,推动内蒙古酒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内蒙古自治区东西跨度2400多公里,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边境口岸众多,与京津冀、东北、西北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密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区。内蒙古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处于高纬度地区内蒙古,冬季持续时间长且气候严寒,当地人一直都有饮酒的习惯,这不仅练就人们的好酒量,同时也催生了酒行业的发展。
  可以说,无论地理位置还是风土习惯,内蒙古对酒都有着很深的需求,在这里“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喝酒既像呼吸一样自然,也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庞大的市场需求滋养出一批白酒企业,河套王、蒙古王、草原王、金骆驼、鄂尔多斯酒、宁城老窖、纳尔松、世纪呼白、科尔沁王、红云等品牌。曾几何时,内蒙古酒业的历史辉煌耀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城老窖率先走出内蒙,打出“塞外茅台”的旗帜进军北京,风骚全国;2012年,内蒙古酒营收一度达到116亿,占全国白酒行业的2.6%,河套酒业的营收也曾创下企业历史新高。
  历史走到了今天,地方酒在名酒渠道下沉现状下面临压力,在消费升级、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酒类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白酒产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产量、规模、利润、品牌占有”都在向头部企业集中,内蒙古的产品也一样,品质有保障且单价相对较高的产品正日益受到青睐。
  面对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持续增强,以及名酒对地方白酒的冲击持续增大,内蒙古的酒业品牌如何在艰难的挤压式竞争环境下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酒企如何抓住区域优势、产品优势,在稳步扎根本域市场的情况下向外扩张?地方名酒、区域品牌众多的内蒙古白酒路在何方?
  为了寻得这些问题的突破口,3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酒业协会召开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暨“发挥内蒙古区域优势,推动内蒙古酒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宝音图,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马俊,包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诺敏,包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黄凤山,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韩瑞平,内蒙古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潘月忠,内蒙古自治区酒业协会会长张卫东,内蒙古自治区酒业协会监事长高建忠,内蒙古自治区酒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文云,部分内蒙古自治区骨干酒企董事长、总经理、总工,内蒙古自治区骨干酒企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参加了扩大会议和高峰论坛。
  扩大会议和高峰论坛由姜文云主持。
  高峰论坛环节,政府、协会、院校、酒企等研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生态环境,酿酒历史悠久,在高质量发展前行的路上,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首先是坚持生态酿造:酒企积极构建白酒产业生态文明体系,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建设酒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产业发展环境;其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建议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实施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技术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运用到酒企实际生产中,提高产品质量;第三,研发新技术:为了满足消费诉求,就要不断技术创新,将内蒙古所具有的原料优势、环境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扬长避短,打好市场组合拳,顺应酒类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向特色化、高端化、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只要我们坚守纯粮固态发酵,不断创新,在“特”字上和资源优势上下功夫,持续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端品牌,就会把内蒙市场抓在手中,进而进军全国和世界市场;第四,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内蒙古酒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造就一流酒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五,加强会员单位交流沟通,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先进酒企的成功经验,加强区域间酒企的相互交流学习;第六,注重区域酒文化体系的建设:分析白酒行业现状,研判市场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专业解决方案,进而助力酒企捕捉发展机遇。
  期间,宋书玉理事长对现阶段“蒙酒”状态,从白酒发展新态势全国的高度进行了分析、梳理,并给予成熟的建议。
  宋书玉认为,受渠道扩容、品类升温、库存加大、高端酒价格倒挂、厂商关系变化、经济下行、消费下行等叠加效应影响,产业矛盾积累需要缓解,发展不平衡需要缓冲,产业自身问题需要消化等,缓增长、理性增长是2023年酒产业是主要特征。
  酒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显现,向优势产区、名酒品牌集中。名酒产区、名酒品牌在十三五末及十四五开局,产能大幅度扩容,品牌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其未来的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意味着地方名酒、区域品牌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凸显。那么,地方名酒、区域品牌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宋书玉用三组数据启示“蒙酒”以及“蒙酒人”进行深刻思考、综合研判,来寻求适合蒙酒”发展的路径。
  第一组关键词:品牌、品质、品类1、品牌白酒品牌之多,不计其数。申请到国家知识产权的烈性酒商标,也就是33类,有73万件之多。让我能说出名字的白酒品牌也就百余件而已。所以说,能记住的品牌只有七千分之一。品牌加法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道算术题。这么多年来,加来加去,始终没有加出什么名堂。可以问,白酒有多少新品牌被消费者记住?比较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企业只会做加法,忘了减法怎么做。很多时候是因为品牌运作失败,不得不重新树立品牌、确立概念。这么多年来,我们只会做加法,产品品牌越来越多,消费者记得住的越来越少。所以,企业品牌定位非常重要。树立一个品牌需要长时间坚守,品牌名字不在起的好不好,而在于你能坚持多少年。品牌更不能当概念忽悠消费者,否则一定付出惨痛代价。美酒是时间的味道,品牌亦是时间的积累。没有一夜之酿的成功者,同样没有一夜成名的美酒品牌。事实证明,忽悠消费者有多狠,消费者离你有多远。品牌确立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切不可左右摇摆,朝东、朝南、朝北、朝西各三年,10年后发现还在原地没有动。
  2、品质中国白酒近十几年品质大幅度提升,得益于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效益支撑、产能支撑。尤其是消费升级,平均酒价格的提升。当然,整个产业品质提升也是与消费升级同步的,这让我们越来越重视品质。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好的产品,我们也愿意花更多的成本提升品质,我们也愿意牺牲出酒率提升品质。这其中,有几个颠覆性的认知:一个是:好酒是种出来的。酿好酒必须用好的原料,现在对于酿酒原料、辅料的重视是空前的。原料、辅料在品种、产地、土壤、储存、处理等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再有就是:好酒是酿出来的。酿好酒必须用更加精细的工艺,对于工艺环节把控更加严苛,对于酿酒工艺提升更加重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一个航车毁了发酵。工艺分区控制,功能划分对于酿造品质的重要性。其三,好酒是要有年头的,好酒是时间的淬炼,唯有老老实实靠陶坛贮存,靠时间陈酿。所以也有感慨,一个酒罐毁了品质。大容器,不锈钢大罐贮存,损耗越来越小,品质提升越来越慢。所以,我们忽然发现没有损耗,就没有品质。第四,好酒要有好标准,价值表达好酒是更高的标准,更优的精选、分级、品控。比如,年份酒标准,不仅要表达好酒是有年头的,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年头是真的,真不真是品质表达的核心之一。面对年份标注,消费者一定会问:是真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答,我的标准,我的标注年份是真实的。管理标准、知识产权、第三方认证,产品溯源几大体系确保年份真实。这不仅是产品真实、企业诚信,重要的是产业诚信,敬畏消费者。
  3、品类中国白酒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产区、不同生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酿造出来丰富多彩的美酒,香型划分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分类。2017年上海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我们就倡导,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天之大,以浩瀚之喻,天酿美酒之众;人之善,以专注之称,匠心酿造之精。故而美酒各美其美,理当各表其美,还应美人之美。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美酒共处,乃天之道,美美与共,乃人之道。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正是世界美酒之哲学。天人合一,理当美美与共。
  品类引领是阶段性的,我们曾经有过清香天下的时代,也曾经有过祖国山河一片浓的时代。一时间的品类的热度,一定是当下某一个名酒品牌的市场热度的传导。茅台热传导了酱香热。白酒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品类都有名酒,清香、浓香、酱香、凤香、董香等等。所有名酒不属于一个品类。同一品类的名酒也各有所长。所以,不是所有的酱香都是茅台,不是所有的美酒产区建个厂就能酿出美酒。白酒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名酒的成功者都是传统工艺的坚守者。有些企业没有定力,随风而动,紧追市场热度,弃自家之酿,酿他家之酿,结果酿成了邯郸学步的笑话。
  正确认识品类热度,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酿好自家的美酒。打造自己的产品个性化是明智之举,产品个性化是美酒产业的未来。

        第二组关键词:产区、产业链,产业经济1、产区产区一直属于产业的核心内涵,白酒而言,还没有一个名酒离开自己的产区而成名。之前只是很少明确提出。内蒙古河套酒业所在的巴彦淖尔,中国酒业协会很早就命名: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基地。这就是产区概念。2015年协会明确产区概念,17年中国国际酒博会明确划分了并评选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并着力研究如何培育美酒产区的发展。
  中国酒业协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依托协会、产区政府、名酒企业三方联动主导,共同推进美酒特色产区建设,在产业发展上有着典型的示范意义。产区表达是产区价值的真正体现,绿色生态是产区恒久发展的根基。中国酒业协会与近30个政府合作,全面推进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特色产区建设,共同为产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酒业力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粮谷蕴育一方美酒。这充分说明美酒与地域密切相关。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事实、产业格局已明示,产区之路,是中国白酒产业的未来之路。中国白酒道法自然、各有其美,产区表达是中国白酒的核心表达之一。百花齐放、各展其芳,是中国白酒的产区价值的真正体现。产区之名源于名酒之名,名酒之名源于产区之本。二者相互成就,无法分割。
  2、产业链白酒的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都是产业价值的彰显。通过产区培育,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产业链价值的重要作用。白酒产业链足够长,可容纳历史长河,彰显历史价值;可容纳粮谷种植,彰显农业价值;可容纳青山绿水,彰显生态、旅游价值;可容纳创意表达,彰显文创价值。
  白酒产业链足够宽,可容纳市井繁荣,彰显消费价值;可容纳包装物流,彰显关联价值;可容纳四海宾朋,彰显经济繁荣。
  毋庸置疑,白酒产业链价值巨大。协会、政府、企业在产区培育上以产业链价值提升为战略规划,从而以提升城市、提升经济、提升文化,提升酒业。让一瓶酒的价值,创造出九瓶酒的价值。这其中,更多的作为在于政府的认识和支持。
  3、产业经济美酒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实现高度融合,是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让酒经济助力产城融合、产业链价值呈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酒经济在酒,更在乎山水之间、市井烟火。白酒产业对农业的支撑,对于乡村振兴的贡献不言而喻。产业链关联产业,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与酒业休戚与共。下游商贸、文创、文旅、消费对于城市就业、城市发展的贡献不可限量。名酒品牌可以成为城市名片,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
  “产业+文化+企业+酒庄+美酒小镇+街区+品牌+生态+文创+传播+消费”的高质量、高效率、全过程,全景观彰显美酒产业经济,助力美好生活。
  中国酒业协会在产区培育、产城融合、产业链价值提升方面与多地政府开展合作。布局产业规划,实施产业振兴,提升城市,提升经济,提升文化,提升酒业。不要眼里只盯着瓶中的酒。瓶外的世界一样精彩。一瓶酒的价值提升是有限的。品质、品牌、文化的价值提升是无限的。这些年我们创造了与各地政府的合作示范,泸州、吕梁、宜宾、绍兴,等。有国际会展、人才培育,科技研发等。产区品牌推广,产业品牌活动等。
  这其中,酒庄模式一定要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这是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美酒经济是篇大文章。家里光有美酒不行。还要有美景可游,还要有美人可伴,还要有美食可赏,还要有美物可购,还要有美居可住。应该呈现的是酒美,景美,人美。饮美,吃美,住美,购美。
  可惜,今天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不多,建议内蒙古政府及相关地市,应该很好研究一下美酒产区、美酒产业链、美酒经济。
  第三组关键词:人才、科技、文化1、人才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沈怡芳、曾祖训,都是内蒙走出来的酒业巨匠。在专业人才培育、产业综合人才培育等方面,内蒙稍有落后了,在这方面要尽全力追赶。目前,酿造工序列、酿酒师序列、品酒师序列已经具备完善的职业标准、职业培训、职业认定,新批准的酒体设计师即将开展培训认定。同时,面向市场,我们还有通过国家职业认定的调酒师、侍酒师职业。同时还有产业认定的酒类营销师、品鉴师职业培训和认定。今年,要启动制曲师职业标准及职业培训工作。今年,还会开展中国酒业战略发展研修班、中青年管理高级培训班等面向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同时,还会开展多项职业技能竞赛:秋分时节开展全国白酒酒体设计师大赛、全国白酒装甑技术大赛、中青年科技专家培训、全国大学生品评技能大赛、世界杯鸡尾酒大赛等等。以赛促培,全面助力产业人才成长。
  2、科技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酒业协会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国白酒169计划、中国白酒158计划、中国白酒3C计划。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发展专项科研项目:白酒贮存研究、白酒蒸馏技术研究、白酒智能酿造研究。今年会开展白酒饮用与健康研究,白酒内源酶系的研究,白酒感官科学方面的研究,白酒生态、微生态相关研究。中国酒业协会白酒科技创新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内蒙古酒业好像参与的不多。近年来科技进步奖评审也难看内蒙古酒业的研究项目。在这方面显然内蒙落后了,希望你们要迎头赶上。
  同时,要紧紧跟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尤其是在市场拓展、营销管理、线上线下融合、直播带货等领域大胆试水。
  3、文化整个产业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应该反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产业文化正在觉醒,以文化品质提升价值已经成为共识。一个产业,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产区、产品和品牌体现出文化品格、文化气质的时候,这个产业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让文化“活起来”是十四五期间产业的核心之一。
  文化是酒业最高层级的竞争。部分名酒开始实施自己的文化战略,部分酒企组建了专门的文化部门;几乎所有酒企都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