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平:扎根平凡岗位 书写奋斗人生

华夏时讯网(通讯员:肖倩倩)20世纪60年代,西南高山险沟,西北荒芜沙漠,一批批爱国志士,满怀奋斗热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豪情万丈奔赴三线,用青春、汗水和血泪建立起一批批叹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华夏时讯网(通讯员:肖倩倩)20世纪60年代,西南高山险沟,西北荒芜沙漠,一批批爱国志士,满怀奋斗热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豪情万丈奔赴“三线”,用青春、汗水和血泪建立起一批批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为新中国筑起了一道坚固隐蔽的国防战备线。
  时间的车轮转动40年,来到2008年。一群来自关中的“探路勇者”,放弃基础雄厚、舒适优渥的工作生活环境,暂别妻儿父母,远离故土家园,来到荒凉贫瘠、人烟稀少的陕北,扎根煤海,奋斗拓荒。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产出滚滚如流的黑色乌金,荒芜偏僻的原野如今厂矿林立。从南到北,从无到有,一代“北移人”白了头发,却也让“陕煤精神”的光辉更亮,“陕煤力量”的底蕴更强。
  2018年时,我初到陕北,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在众多陕北同事中总能见到关中人的身影,爽朗地道的关中口音将这些人的家乡联系到一起,他们中大多数都是陕煤的“北移人”,此时正是陕煤北移的第十四个年头。每个月这些北移人从陕北乘火车南下,利用休假时间探望妻儿父母,短短数日假期结束,复又收起行囊踏上返途。工作是奋斗的战场,家是温暖的港湾,他们像候鸟一样往返于两个对他们而言同等重要的“远方”,数十年如一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很多铜川矿区的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建设陕北的大潮中,出人出力、献智献策,如今陕北又张开怀抱接纳了我们许多从关中老局分流的老员工。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扶一程’,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拉一把’,团结协作、共谋发展,这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46岁的李世军正是从铜川到陕北的北移大军中的一员。面对集团战略布局重心的转移,随着一声令下,他和同事们重整行装再出发,来到了陕西榆林。总记得初到那年,陕北的冬天风沙很大、寒风呼啸,项目位于毛乌素沙漠,基建期间黄沙遍地,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选煤厂和宿舍,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脚泥,就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扎下了根。看着选煤厂从零开始到如今投产运行,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身影,尝过大检修期间卖力苦干的咸涩汗水,看过选煤厂夜班凌晨四点的通明灯火,体会着普通工人在平凡工作中的温暖和感动。现在想想,陕北也挺好,立足岗位,干好工作,有时候平凡也能铸就伟大。
  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像这样平凡的“北移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他们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像勤劳的“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无畏付出;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顶烈日,冒严寒,像“苍松劲柏”一样傲立天地,无惧雨雪风霜;他们坚守初心,挥洒汗水,用实干精神艰苦创业,用责任担当披荆斩棘,筑起北移“精神高地”,建起陕北“工矿之林”。
  “记得十几年前陕北虽然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没有这么多工矿企业。如今变化可大了,陕北成了能源之都,一列列火车运着煤炭通向全国各地,就连我们家附近也建起了煤矿。经济发展跑起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跟着富起来,对外说起我的家乡时,很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鲁琪琪对近十五年来家乡的变化如数家珍。
  陕煤北移的十五年,不仅实现了集团战略重心的转移,南北能源产业布局均衡发展,煤炭产能进一步释放,改革活力充分激活,打造出新的经济引擎,使陕北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锻造出一支“平常时候看的出来、关键时候站的出来、危机关头豁得出来”的陕煤“硬核”生力军,锤炼出一种“坚定理想、敢闯新路;坚韧不拔、勇于拓荒;舍小顾大、舍私为公;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北移精神。
  另外,也为促进陕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陕北吸引了大批产业、技术、人才落地生根,如今,各色产业“百花齐放”,人才来自五湖四海,经济发展蹄疾步稳,陕北已成为“塞上煤海明珠”;同时一大批国有企业扎根落户,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立足企业实际,发扬责任担当,辐射带动周边村镇。一亩亩长势喜人的葡萄,一套套宽敞明亮的新居,一张张脱贫奔小康的幸福笑脸,都是闪耀在陕煤北移路上的颗颗繁星,照亮了北移人的“爱国、爱企、爱家、爱人”的无私大爱。
  时间无言,却见证着陕煤十余年翻天覆地、绚丽恢弘的战略建设画卷;岁月流金,诉说着“陕煤北移人”艰苦创业、敢闯新路、舍私为公、团结协作的精神赞歌。
  “如果不在困境中奋起,就必然在寒冬里倒下。”如今,陕煤奔跑前进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