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同此凉热丨贾平凹主编《共同战“疫”》提前看

《共同战疫》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和《美文》杂志社联合策划推出,邀请全国众多作家撰稿,包括多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记录面对疫情的所见所闻、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共同战“疫”》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和《美文》杂志社联合策划推出,邀请全国众多作家撰稿,包括多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记录面对疫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写抗击疫情中涌现的人间大爱、引发的深刻思考,从不同角度生动展现国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实际行动和精神力量,凝聚着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共同战"疫"》由贾平凹担任主编。
 
    今天,我们推出肖云儒先生的文章《同此凉热》,《共同战"疫"》让您提前看。
 
    这些年在“一带一路”各国跑着,有意无意结交了许多朋友。一次相识就是一颗种子,在这个关键的春天,庚子之春,种子一颗一颗从春泥中冒了出来,一茬一茬发芽了。
 
意大利罗马:保罗与聂红梅
 
    春节前几天,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导演保罗先生和他的华裔妻子歌唱家聂红梅,一连几次来电话和微信,问候陕西的疫情,问候西安的朋友们。尤其关心我这个“老老头”的健康。红梅说,你宅在家出不去,一定要多晒太阳,打开窗子光膀子晒背,补充维D,增强免疫力。他们还发来一个保罗拍的视频,红梅在镜头中说:“我现在在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广场,意大利向中国问好,罗马向长安问好!这里的人们十分关注中国的疫情,对华人和中国客人依然是一贯的热情。长安一罗马,意大利一中国!”她在视频中唱了起来——“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怡神旷。”
 
    《我的太阳》这首意大利那坡里的名曲,一般被认为是首情歌,但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它唱的是兄弟之谊,是给出门远行的兄长唱的。我很为他俩的深意打动,立即发微信感谢,说“盛情难却,照单全收”,并提醒他们也要注意防护,千万保重。保罗告诉我,春节期间,中国央视要播出他们参与摄制了一年多的百集微电影系列片《长安与罗马》,每集五分钟。他说:“构思最早还受到一点你的启发,《长安与罗马》这题目就是你那年来罗马讲学的题目。你当时从十几个方面将两大古都做了比较,这次采用的就是这种一个点一个点跨界比较对接的思路。”他们特别叮嘱我要看第五集,那一集拍摄了红梅作为东西两大古都音乐使者的情况。《长安与罗马》真的很精彩,很受关注。央视在好几天的新闻联播中都做了预告,后来西安和其他一些媒体也纷纷播出。
△意大利·罗马丨保罗、聂红梅与作者在罗马
 
    保罗在大学学的是汉语,专攻中国文化,写过研究《道德经》的论文。三年前还给我寄来一个寻找王羲之《兰亭序》原迹的故事片剧本,用的是古、今穿越的手法。聂红梅本是地道的陕北女子,在西安音乐学院学完声乐,去罗马发展。灿烂悠久的中意文化相互吸引,让他俩走到了一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绝配。他们利用跨文化优势,组织中国艺术家去意大利搞“中国艺术周”,让中国戏曲秦腔在意大利的夏夜回响,让中国书画、摄影走进欧洲。在西安城墙的甕城中组织米兰名模搞“中意名模服装展示”,让现代世界服装新潮与东方古城相映成趣。他们还为中国“丝路万里行”车队行驶一万六千公里到达罗马的盛大入城式,实现了中意两国电视卫星直播。参与西安电视台丝路春晚,组织重庆的中意艺术展览和研讨⋯⋯在多年的辛苦与快乐中,影响愈来愈大,已经是这一领域的知名人士。事业一项一项成就,友谊也一点一点加深。
 
    聂红梅办事风风火火,骨子里却潜沉着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她对我说:“海外华人太需要母语表达了,母语阅读和母语写作永远不能放。”是的,在她心中,母语和母土、母亲、母校,大约已经构成了整整一个“母体”系列吧。而此刻,他们最关切的就是中国的疫情,中国亲人的健康和平安。他们怎能不关切?一个是中国女婿,一个是中华女儿呀。
 
    最近意大利疫情也开始严重了,我操心他们,每天都问近况,他们发来一个视频:整个一条街的高楼打开了窗户,隔离在家的罗马人高歌意大利国歌,是那样的高吭、激奋。
 
伊朗:孟雅琪
 
    跨过除夕,大年初二,伊朗的孟雅琪女士也发来了微信和视频,将关切送给她认识的“丝路万里行”的中国队员们。详情让我看她的抖音。后来我好几次转发了她感谢中国的抖音。她用中文说:“我们伊朗这几天新冠肺炎也开始蔓延了,这时候,最好最好的朋友中国,最快最早送来了援助。中国的疫情比我们暴发早,国家又大,但他们挤出医疗物资,支援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智利和我们伊朗。还给伊朗专门派来了医疗专家组,带来了治疗经验。中国治疗方案的伊朗文版已经发给我们医院。感谢中国,愿真主保佑中国!”我在微信中结结实实地感谢了她,约定随时联系。
 
    孟雅琪的中文抖音很火,在中国有好几万点击量,许多学中文的伊朗人也在跟踪。她在抖音里介绍中国和伊朗,也披露这些天自己宅在伊斯法罕家中的“闺密”镜头,很个人,很家常,很亲切。我为她终于实现了自己所爱的视频传播工作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她回了我一串调皮的表情包。
 
    安拉肯定是按美人的标准来塑造她的。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橄榄形下颏,一切都按照美术学院教材量身定制。孟雅琪是她的中国名字。三年前“丝路万行”车队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她给我们当了三四天的中文导游。记得刚见面她一开腔便把人震了:“哥们、姐们,上车了,出发!”竟是如此字正腔圆,又如此现代时尚的中文!“我是90后,叫孟雅琪,波斯人名字太长,说了你们也记不住,就叫我小孟。”——她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导游。
△伊朗丨孟雅琪与作者在德黑兰
 
    孟雅琪在德黑兰国际大学学中文,并不满足于当导游,挺想去中国发展,当个演员、主持人什么的。她到过中国,知道孔子、老子、屈原、李白,姓孟,更知道孟子。她很上进,说大学主要教汉语语言,中国文化讲得忒少,现在要恶补。好在有许多中国朋友的朋友圈,“是中国朋友圈子培养了我”。她这两年频繁接待中国考察团、商务团、旅行团。她觉得自己做的事越来越有价值了,每天接触新的朋友,每天有新的发现,这样的生活实在很精彩。
 
    让我真正看重孟雅琪的,是她讲述伊朗历史时的清晰和系统,她对此有明显的偏好。每到一处,便像历史教师那样开讲。有板有眼,配之以老到的手势,显然认真准备过。她向世界各地的朋友讲述波斯文化的辉煌,在这种讲述中一次次体验民族的自信和自尊。
 
    记得在结束那一段行程要离开时,我送了她一个礼物,教她说一句中国的俏皮话:“要紧的时候,你总是掉链子!”我说以后有客人迟到、掉队你就这么说他,效果一定好!她马上就用上了:“只有肖老师不掉链子!”我们在笑声中道别。
 
    此刻,她和她的伊朗朋友最最牵心的也是中国的疫情,是中国友人的健康。最近伊朗疫情也开始蔓延,她宅在家中集中做中文抖言和各种节目,为中国、伊朗和世界加油。
 
    我想起了她给我们朗诵过的波斯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情。”这诗句被联合国用作表达自己宗旨的箴言。
 
罗马尼亚:玛丽娜和赵琦
 
    大约个把月前,罗马尼亚陕西商会副会长赵琦突然从布加勒斯特来电,说他在国外为家乡筹集了一批防病毒口罩,已经空运到西安。担心我年纪大,没有买上口罩,特让西安的朋友明天送过来一包50个。小区封门,在大门口交接。我忙不迭谢谢他,说我们老两口基本不出门,有一点就行了,多给前线的白衣战士们送去。一绺春日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进心里。
 
    赵琦是陕西宝鸡人,白晰,青春,随和,一张娃娃脸,一口老陕话。中学毕业后到布加勒斯特大学学计算机,之后又去钖比乌大学学管理。28岁已是罗马尼亚陕西商会副会长,协助胡内多阿拉省长协调对华事务。他帮助组织过该省各种赴华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西安“一带一路”经贸洽谈会,安徽、宁波、吉林的一些项目等等,搞得风生水起。我们一直微信联系着,是个让中国脸上有光的年轻人。他夫人也去布加勒斯特了,执教当地孔子学院。学院与当地图书馆联办汉语讲座,每周40学时,已经坚持五年了。
 
    电话中,赵琦特别叮咛我,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主持人玛丽娜,希望我尽快录一段视频,谈几句西安抗“疫”的情况。玛丽娜不会中文,托他转达,千万别误了。事不宜迟,当晚在家自拍了一段视频,谈了我们全国全城动员、万众一心抗“疫”的简况,并向罗马尼亚观众致谢。视频最后,我说:“此刻我脑际响起了罗马尼亚名曲《多瑙河之波》——两岸的山峦郁郁苍苍,两岸的田野肥沃宽广⋯⋯这也是中国黄河、长江的景象。”
 
    玛丽娜是个出色的记者,多次访问中国,每次都用视频和文字展示一座中国城市。三年前我们见面时,她已拍了北京、上海的电视片播出,并出版了《北京十天》《上海摩天楼》两部书。西安是她跑的第三座中国城市,再下来还有重庆。现在四座城的片子都播出了,写四座城的文字也已经结集为《东南西北看中国——一位罗马尼亚人眼中的新时代中国》一书。访华期间,她在飞机火车上也不停笔,她说:“中国的高铁又快又稳,在书房一样。”
△罗马尼亚丨玛丽娜与作者在西安
 
    2017年10月1日晚7点,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一频道播出了她访问西安的电视片《兵马俑探寻记》,中罗媒体广有推介,引发了社会关注。当晚,两位汉学家、罗马尼亚原驻华大使罗明和夫人便发了评论:“片子给我们带来了无比愉悦和满足,把我们带进了神话般的世界,又展现了现代西安和陕西。”罗马尼亚著名诗人、出版家卢奇安先生说:“这部电视片的主人公是‘光’——人们眸子里闪现出的幸福之光,悠久历史的灿烂之光,城市发展的炫酷之光,都市夜晚璀璨闪亮之光。”
 
    记得电视片一开头,是从采访我切入的。在西安城墙前,我简介了这块土地的历史文化及当代巨变。并邀请玛丽娜骑共享单车游览了几处闻名遐迩的古迹,欣赏了灯火辉煌的夜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市场,香味扑鼻的小吃街和优美的广场舞姿,都被记录下来。
 
    那次见面之后不到两个月,我们第三次“丝路万里行”车队就穿过中亚、俄罗斯到达罗马尼亚。玛丽娜极尽地主之谊,陪同我们参观了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并将才完成的西安专题片光盘和发表相关文章的刊物赠给我们。我们回赠了“丝路万里行”邮册和我写丝路的第二本散文集《丝路云谭》。那时她写西安的书还没有“杀青”。
 
    缘分就这样将我们交织在一起。千缘万缘,不都是丝路之缘吗?临别时,我送她一幅书法,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啊,什么时候再见,重又在一起切磋友谊与文事呢?我在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等着你。
 
    此刻,玛丽娜、赵琦和罗马尼亚朋友们最牵心的也是中国的疫情,是中国友人的健康。无法直接沟通的她,将我送她的杜甫的四句诗,拍照通过微信发给了我,后面缀着一串拥抱和鼓劲的小花。
 
意大利米兰:梅毕娜
 
    庚子早春,还收到了梅毕娜教授从意大利米兰发来的微信和视频,她向处在疫情旋涡的中国朋友问安。她说:“我和中国的多年交往,和你们的相识,感受到了一个多么有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我那么想念你们,为你们担心。愿上帝保佑你们健康、平安。”那时意大利还没发现疫情,米兰市民发起了“拥抱中国”的活动,她用视频纪录了米兰人给当地华人华侨送“抱抱”的镜头。我赶紧打过去视频电话,感谢米兰朋友的热情,也“严厉”告诫,千万不敢拥抱,要尊重科学,用更卫生的方式表达友情。
 
    梅毕娜是位汉学家,操一口流利的汉语。数十年间为中意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前几次来中国,我建议与她以对谈的方式,完成一本“中国知己谈中国”的书。在北京、西安前后整整谈了三天半,整理出十几万字和相关照片,这就是《地球之虹:一位意大利人眼中中国50年变迁》。这本书荣获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优秀选题奖”,作者荣获“外国人写作中国杰出创作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梅毕娜教授现任米兰圣心大学汉语语言与中国文化教授、意大利-中国“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执行主席、意大利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她从小向往中国,10岁时用零花钱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就是关于中国的书。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两次来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倩影。对谈中,我们曾一道唱起了那个时代流行的歌《浏阳河》,你一句我一句回忆当时的大学生活:在京郊农村参加“社教”,唐山大地震中的防震棚,还有去大寨参观“七沟八梁一面坡”⋯⋯文融则心通,心通则情生。
△意大利·米兰丨梅毕娜与作者在西安
 
    年逾古稀的梅毕娜依然充满活力,出版了《易经研究》《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米兰与中国》多部著作,主持圣心大学的汉语中心,培养一批又一批汉语人才。“中文人才远远不够用呀!”她说。除了上课,梅毕娜还去各地演讲,介绍中国文化,组织、参与各种中意文化交流活动,希望两国人民手拉得更紧。
 
    此刻,她最牵心最牵心的是什么?依然是中国朋友的健康和平安。最近意大利的疫情也呈蔓延之势,米兰一带更为严重,但她说她宅在家里“正好”伏案写书。我再三要她严隔离、多休息,她却给我发来一组照片,题目叫《意大利唯一的“病毒”——美》。打开来是几十幅意大利风光照,美丽至极,阳光、海水、游艇、城市风情和快乐的人们!我用微信发过去王昌龄《长歌行》中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惟德自成林
 
    随手记叙的这些朋友间的交往,少有大事,却有了大势。这就是在生存和发展面前的民心相通、人类一体。环球本来同凉热、共命运。同行无疏伴,惟德自成林呀。
 
    友谊的种子从撒播到发芽,到开花结果,有如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发展,免不了经受灾害的洗礼、危难的锻打,而最终成就的却是友谊更为紧密与壮大。种子的力量多么强大啊,它可以像蒲公英那样飞翔到异地生长,可以寄生在别的树上发芽,可以在鸟巢中、屋顶上、石缝里,在一切陌生的甚至无法生存的地方探出头来,伸展自己生命的绿翅。我们和丝路沿线各民族的友谊和感情不就是如此吗?已经生根发芽,一定会绿树成荫。
 
    这些友谊已经融聚为“一带一路”上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会孕发、结晶为心之流、情之流、爱之流、共有的生命之流。这是比物流更深沉、更恒久的东西,是会植入人生记忆、历史记忆的东西。这种可以再生、复壮的文化密码,终会日渐植入不同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将人类推到一个更广谱的价值坐标上。人类将在生死抉择坐标上思考我们这个星球,思考我们这些“我们”,思考我们这个“我”,由生命而仁德,而天道,而返归生命本体。
 
    原来人与人、地与地、族与族、国与国、人与天地,竟是有着那么多共同的生存需求和感情渴望啊。
 
    作者简介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陕西文联专职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为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员,西安交大、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特聘教授,西部新闻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4至2017年三次参加“丝绸之路万里行”,以78岁高龄乘汽车跑5万公里,从长安(西安)分三个线路到达罗马、印度、中东欧共32国90多个城市。并出版丝路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五部,被国新办和中央电视台授予中国首位“丝绸之路文化宣传大使”称号。先后获得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广电部“星光奖”、“冰心散文奖”“陕西文艺大奖.终身成就奖”“陕西文艺评论特等奖”等中央和省级奖项。

为您推荐